200块约3小时_附近品茶联系方式_300元3小时服务不限次数

 
新昌争当新时代科技创新“排头兵”
来源: | 作者:zhejianggongye | 发布时间: 2019-03-20 | 2089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7年,新昌县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85件,居全省各县市第二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1.1%,银行贷款不良率仅0.59%;两化融合指数达到84.58,其中工业应用指数44.76,居全省第一;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1家,总数达到116家。新昌县还相继入选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第一批示范创建单位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获评2016年度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县。

2017年的科技创新工作,新昌县再次交出可喜答卷。短短10多年间的华丽转身,新昌这个毫无资源和区位优势的浙东山区小县,一跃成为全国县域创新发展的榜样,在全国县域科技创新版图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创新生态强基础

科技创新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推动。在新昌县,有一个创新驱动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每周研究创新改革工作,每月召开创新驱动领导小组会议,每年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协调推进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同时,加大对乡镇(街道)和园区一把手科技工作的考核力度,真正做到让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为更好地发动机关干部参与科技创新,新昌县还全面建立科技指导员制度,选调200多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科技指导员,帮助企业解决创新发展问题。

此外,新昌县明确科技财政投入占比不低于10%,每年安排近3亿元用于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战略性产业发展;设立4亿元的产业基金。四两拔千斤,这些扶持政策撬动40个亿的社会资本,拉动社会经济平稳发展。

环境是培育科技创新的“土壤”。新昌县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综合体制改革,形成“企业出题、院所解题、政府助题”的新模式、新机制,为突破企业发展瓶颈注入强劲动力。

陈志荣是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教授,自1992年牵手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后,26年来合作从未间断,和搭档李浩然教授一同担负起新和成主要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帮助企业攻克超微化技术等一系列难题,为提升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与新和成合作的浙大团队中,已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博士研究生28人、硕士研究生31人。

像新和成与浙大团队这样的“深耕合作”模式,在新昌县企业中已十分常见。随着“项目牵引”“成果转化”“长期合作”等合作模式的推广,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在大企业的带动下,中小企业的创新热情有效迸发,形成大中小企业共同创新的生态体系。目前,新昌县已与10所国际知名院校建立定向合作机制,浙江理工大学新昌研究生培养基地建成投运,第一批30名研究生将于9月份正式入驻。新昌县企业与110多所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规上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率高达90%。

创新要素添动力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是新昌县制药企业的“老大哥”,在它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秉持“关爱人类健康”的企业宗旨,坚持做强做大主业不动摇,保持生产经营的平稳较快发展。这与新昌县致力于构建创新主体培育机制,引导企业依靠创新发展密不可分。浙江医药每年的科研经费达到公司销售额的5%,仅2005年至2015年投入的科研经费就达15亿元。正是依靠实实在在的科技投入,浙江医药才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高速发展。

为给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持续动力,新昌县全力打造创新平台,推进南岩科技城建设,加快集聚创新要素,目前科技孵化器共进驻孵化企业55家。同时,全力打造服务平台,科技大市场、科技展览厅、科技成果网相继建成,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新昌县科技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目前已引进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公司10家、高层次科技服务中介近20家。积极谋划创新空间,围绕特色化、高新化、集约化,开展省级高新园区转型试点,园区承载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在全省的省级高新园区综合考评中排名第一;新昌工业园区“浙商跨国并购项目回归产业园”建设,将为新昌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人才是创新创业的第一资源。新昌县坚持“科技创新人才为先”理念,以好政策引才,实施“天姥英才”计划,每年安排5000万元以上资金,引进资深专家、海外工程师、高层次海外留学人员和高端创新团队。探索企业柔性引才机制,实行“户口关系在外地、平时工作在新昌”模式,鼓励高校研究生团队来新昌企业工作。建立人才库,以好服务留才,通过人才公租房、专用房建设等保障措施,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积极引导企业采取股权激励、科技项目销售分成、项目制奖励、一次性创新重奖、荣誉激励等多种创新激励机制,以好机制聚才,不断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2014年以来,新昌县已引进集聚国千专家9人,自主申报入选省千专家6人、国家“万人计划”人才1人、省“万人计划”人才2人、省领军型创新团队3个、绍兴“海外英才计划”人才30人。

创新发展有实效

小县城,大科技。插上科技创新“翅膀”的新昌,将实现经济腾飞的大梦想。短短11年,新昌县培育出一批全球行业内的冠军企业,实现从全省次贫县到全国百强县的跨越,实现从省级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区到国家生态县的跨越……

一路走来,新昌县聚焦“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致力于构建新技术推广应用机制,不断提升创新实效。始终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深耕细作,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新材料、信息经济等新兴产业,鼓励引导企业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在细分领域做到全国乃至全球领先。实施“五换四覆盖”三年计划,促进信息技术向生产、设计、市场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新昌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已提高到54.12%,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4.58,连续四年居全市第一,其中工业应用指数44.76,居全省第一。

以质量效益论英雄是新昌县企业的共识之一。2011年起,新昌县开始实施亩产效益导向机制,把要素安排与亩产贡献相挂钩。“不比大小比效益”,在新昌县企业中早已蔚然成风。通过深化“亩产效益”导向机制,抓好“腾笼换鸟”工作,严格工业用地履约管理制度,拔高投资强度,新昌县不断引导和倒逼企业转型发展。全县规上企业亩产税收39.55万元,万元GDP能耗比全省平均低27%,规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高出全省平均11%。

唯有耐心,方能获得初心;唯有实在,方能取得实效;唯有共行,方能得到共赢。这是新昌县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深刻感悟。过去几年,新昌县坚持“资源不足科技补、小县构筑大科技”的创新之路,变“制造”为“智造”,实现新昌经济新的崛起。而今,新昌县紧紧围绕浙江省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目标,抓住浙江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试点这一契机,昂首迈上技术高端、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生态高效的创新驱动发展新征程。